羅氏沼蝦,又名馬來西亞大蝦,淡水長臂蝦。原產東南亞,為淡水大型蝦類。我國1976年從日本引進,現已大面積養殖。羅氏沼蝦營養豐富,味道鮮美,個體大,市場銷售好。羅氏沼蝦食性雜,生長快,易養殖,市場前景好,現已成為我國重點發展的特優水產品之一,不僅池塘養殖有了較大發展,而且稻田養殖也獲得了成功。
(1)棲息習性。羅氏沼蝦在幼體發育階段,必須生活在有一定鹽度的咸淡水中,整個身體呈倒置狀向后浮游運動,有較強的趨光性,常密聚于水的上層。當幼體變態成幼蝦后,則生活在淡水中,營底棲生活。平時多分布在水域邊緣,喜歡攀援于水草或其他物體之上,時而也在池水中緩慢游泳,有明顯的避光性。白天多呈隱蔽狀態,活動較少;夜晚則活動頻繁,覓食、產卵等多在夜間進行。因此,在夜間投喂、捕撈效果往往比白天好。
(2)適應性。羅氏沼蝦對水溫、水流及溶氧量等的變化反應敏感。適溫范圍是18℃~32℃,最適水溫為25℃~30℃,當水溫下降至18℃時,活動減弱;16℃~17℃時,反應遲鈍;低于14℃以下,持續一段時間就會凍死;高于38℃時就會熱死。當注水人蝦池時,羅氏沼蝦便朝著新水集群游泳,甚至游到進水口,沿著水溝逆水向上爬行。羅氏沼蝦對水中溶氧量要求較高,最好在3毫克/升以上。當溶氧量在2毫克/升以下時,食欲下降,生長受抑制。當低于l毫克/升時會窒息死亡。
(3)食性。羅氏沼蝦屬雜食性動物。剛孵出的潘狀幼體以自身殘留的卵黃為營養,經第1次蛻皮后,開始攝食浮游生物,人工育苗主要投喂豐年蟲無節幼體;經4~5次蛻皮之后,個體逐漸長大,可攝食魚漿、蛋品及其他細小的動物性飼料。經淡化后的幼蝦變為雜食性,攝食小型甲殼類、水生昆蟲幼體、有機碎屑、動物尸體等。成蝦階段,食性更雜,只要適口,動、植物性飼料都可以攝食。目前在珠江三角洲人工養殖,主要投喂配合顆粒飼料。
當前羅氏沼蝦的養殖正處在發展階段,養殖羅氏沼蝦有著廣闊的前景。
【效益分析】
養殖羅氏沼蝦的產量比較高,正常情況下每667平方米的產量為100~160千克。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,每667平方米的收入在6000元以上。羅氏沼蝦的生長期比較短,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,生長4~5月即可達到商品蝦的標準。羅氏沼蝦的食性雜,飼養成本低,可在池塘、水稻田等多種水面養殖,養殖羅氏沼蝦的經濟效益比較高。
【發展方向】
羅氏沼蝦原產在熱帶地區,生長期間對溫度的要求較高。長江中下游地區,5~6月份開始放養,10月份捕撈,上市比較集中,其他時間一般吃不著羅氏沼蝦。為了增加收入,有些地方開始利用溫室大棚養蝦,使捕撈時間大大提前,效益成倍提高。
【銷售策略】
羅氏沼蝦屬于大型蝦類,不要等到全部長成后再進行捕撈,在養殖期間,可以根據市場需求,捕大留小,凡是符合商品蝦要求的規格,就可以上市出售。羅氏沼蝦一定要活蝦銷售,只有活蝦價格才能高,這樣要求在運輸、銷售過程中必須保證蝦的成活。羅氏沼蝦的銷售重點應放城市和大的賓館、飯店,特別是大規格的蝦在這些地方能夠賣到好的價錢,一般情況下15厘米左右的大蝦的價格是小蝦的1~2倍,并且市場供不應求。
風臉提示
羅氏沼蝦屬于熱帶蝦類,養殖過程中一定要控制好溫度,特別在春季和秋末低溫條件下羅氏沼蝦容易死亡。春季放養時,要保證水溫在羅氏沼蝦生長的適宜溫度范圍內,秋季氣溫下降到一定數值后就及時捕撈。羅氏沼蝦的投飼較有學問,投飼多了蝦吃不完影響水質,投飼少了輕則影響蝦的生長,嚴重時引起弱肉強食互相殘殺,造成較大損失。

羅氏沼蝦,又名馬來西亞大蝦、淡水長臂大蝦,是一種大型淡水蝦,原產東南亞。它具有生長快、食性廣、肉質營養成份好,以及養殖周期短等優點。自本世紀60年代開始人工養殖羅...[詳細]
- 20-06-29 / 羅氏沼蝦養殖技術 / 閱讀:4241